| 
View
 

1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吳美幸 11 months, 2 weeks ago

段范芳水 81184015I

 

壹、     研究背景 

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天的活力、營養始於早餐,換句話說,早餐是每天攝取能量的開始,因此被視為是重要的一餐。Odegaard et al. 2013)在一份長達18年的研究中,追蹤了5000多名男女吃早餐的頻率。研究結果發現,跟每週吃不到3次早餐的人相比,每天都吃早餐的人可以減少34%的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43%的肥胖機率以及40%的腹部肥胖機率。對於每星期至少吃46次早餐的人來說,能減少24%的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25%的肥胖機率。除此之外,習慣吃早餐者因為能攝取一天所需要的營養素,如:鈣質、纖維質、鐵質、維生素C,而有助於身體各方面的新陳代謝,因此能維持健康,記憶力、專注力和語言能力也比較佳(林雅恩,2019)。由此可知,早餐在促進健康體能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不僅能維持青少年的體重、促進健康體能,而且還能提高認知能力、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羅心余、賴冠菁、何倩瑩、黃詩瑩,2012)。

近幾年來,以早餐為主題的研究越來越多。根據華藝線上圖書館(Airiti Library)和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搜尋有關早餐的結果可知,目前,大部分跟早餐主題有關的研究領域大多為醫藥衛生、社會科學、人文學、生物農學、工程學、基礎與應用科學、商業及管理學門等學科。不過,除了跟人體健康、餐飲管理等領域相關,早餐的飲食方式也反映了一個族群、社會的文化;而針對臺灣早餐飲食文化的華語文教學領域之研究寥寥無幾。因此,若能以早餐為題,介紹臺灣早餐飲食文化,就能讓華語學習者更加了解兩國之間在飲食上的文化差異。

二、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是透過臺灣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之內容,介紹臺灣的早餐飲食文化。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如下問題:

(一)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中,介紹了臺灣的哪些早餐?

(二)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所反映的早餐飲食文化為何?

(三)透過調查,越南人對電影裡面所出現的主要台灣早餐之想法為何?

(四)透過調查,越南華人對電影裡所出現的主要台灣早餐之想法為何?

(五)電影所反應的台灣早餐飲食文化與越南早餐飲食文化之差別為何?

貳、     文獻回顧 

本研究的文獻回顧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為闡明本研究之「相關早餐的名詞解釋」,第二部分探討「臺灣早餐之相關研究」,最後為「飲食文化角度的早餐」。

一、          相關早餐的名詞解釋 

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為依據,「早餐」即是早飯、早點的意思。具體的說,早餐可以被理解為起床後的第一餐(謝其湘,2020)。早餐的食用時間從清晨至正午前的時段,餐點為上午的正餐以及點心(林琴斐,2017)。

二、          臺灣早餐之相關研究 

許嘉麟(2021)指出日常的早餐除了變動性大以外,也具有不規律的特性,因此用餐的形式與食物較為豐富多樣,並且能即時反映當今社會的飲食流行,也使早餐主題更有研究潛力。關於臺灣早餐類型方面,謝其湘(2020)整理有關臺灣早餐文化變遷議題發現,臺灣早餐在戰前的類型多以在家食用米食為主,因此比較單調;而臺灣戰後的早餐類型變化極多,早餐選項中多了西方的三明治與中國大陸的燒餅、油條。嚴培瑋、陳秉鎔、李姵儀、蕭淑藝(2019)指出臺灣早餐主要分為中式與西式兩類,而這兩種經過改造後還能保留臺灣之特色;其中,西式主要有三明治、漢堡配紅茶、咖啡等飲品,而中式早餐則以豆漿、米漿等飲品配包子、饅頭、燒餅、蛋餅、蘿蔔糕等。另外,許嘉麟(2021)研究了臺灣西式早餐店的角色和戰術,研究結果發現,由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工作和學習之影響,讓早餐的用餐時間被壓縮。為了節省時間,多以簡便、快速的早餐為主。因此,西式早餐店成為最佳的選擇,有助於人們快速取得早餐的需求,並且彰顯早餐在臺灣早餐飲食的重要性。

三、          飲食文化角度的早餐 

就「飲食文化」而言,張玉欣、揚秀萍(2004,頁9)認為該定義指的是人類發展以及決定飲食的方式和喜好之程度;其範圍可從空間與歷史的角度探討,包括:飲食食物、器具、加工技藝、烹飪方法等方式,以及跟飲食有關的思想、哲學、禮儀、心理等意識形態。而陳玉箴(2015)認為「飲食文化」即是人們在特定的社群或者地區所共享的飲食方式,包括三個面向:「行為」、「認知」以及「物質」。其中,「行為面向」指的是飲食的行為舉止、人們之間的互動方式,如:外食、請客、共餐、分享食物等;而「認知面向」即是人們對飲食與外在世界之間的現象之理解和看法,如:喜好、禁忌、價值判斷等;最後,「物質面向」指的是對各種食物(米、麥、乳、馬鈴薯、肉)的認知、運用以及賦予不同的價值。此外,陳玉箴(2015)把「飲食文化」的內涵與構成要素分為「食物面」、「形式面」與「象徵面」三個面向。所謂的「食物面」指的是食材、料理、烹飪方式等;而「形式面」即是用餐禮儀和規範,包括:飲食結構和用餐時間、方式與相關禮儀;最後,「象徵面」指的是該食物的影響,如:飲食禁忌、飲食所涉及的文化認同等。

本研究以臺灣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為主要材料,並參考以上有關「飲食文化」的文獻,將電影裡所呈現的早餐按照陳玉箴(2015)所提出的「飲食方式」以及「飲食文化的內涵與構成要素」進行分析。此外,透過Google Form調查越南人對自己與越南華人的早餐飲食之了解。同時也調查越南人對電影裡所呈現的早餐之了解。其後,將越南人與台灣人的早餐飲食進行對比,並根據越南人對台灣早餐之了解進行教學設計。具體的臺灣早餐特色分析如圖下所示。

 

 

1 臺灣早餐特色分析

 

參考資料:

1. 謝其湘(2020)。早餐吃什麼?戰後臺灣早餐店的風起雲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林琴斐(2017)。以時間使用日記為主軸探究台灣早餐飲食行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3. 許嘉麟(2021)。臺灣早餐日常實踐:西式早餐店的角色和戰術。中國飲食文化,172),79-140

4. 嚴培瑋、陳秉鎔、李姵儀、蕭淑藝(2019)。服務態度與消費者購買決策之探討——以早餐店為例。東亞論壇,50417-24

5.Odegaard, A. O., Jacobs Jr, D. R., Steffen, L. M., Van Horn, L., Ludwig, D. S., & Pereira, M. A. (2013). Breakfast frequency and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riskDiabetes care36(10), 3100-3106.

6. 羅心余、賴冠菁、何倩瑩、黃詩瑩(2012)。早餐營養素分析及飲食健康。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74),147-154

7. 林雅恩(2019)。早餐吃不吃?吃什麼才是問題點——人士必需營養素,關鍵一餐延伸健康能量。農年雜誌,694),114-116

 


吳美幸 61184068I

 

迪化街-年貨大街

引自Taiwan-The Heart Of Asia 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16&id=R108

 

"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臺、一般所熟知的迪化街,其實指的臺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就空間位置來看,迪化街是大稻埕(即今大同區)的一部份。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西元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之後隨時代演進,街景、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逐漸演變成今日風貌。

 

二戰後迪化街持續作南北貨、中藥和布匹批發商集中地,至今仍是這三大行業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是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迪化街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一直保持舊日的風貌和活躍的商業活動。

 

走進迪化街彷若走進歷史的長廊,許多商家樣貌都保有「大正時期」的巴洛克式裝飾建築。自清末一路演變,少有人不知道這裡是臺灣南北貨、茶葉、中藥和布匹的批發貨集散地,迪化街的確勾勒出臺灣商業發達史的初貌。迪化街店屋,屬於長條形連棟式店鋪,門面不寬,屋身則幽長深邃,以便兼顧商業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臺灣商街的典型。"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