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范芳水 81184015I
課堂心得與閱讀心得:
「我是誰?」是一個很有趣的族群意義課題。隨著社會變化,這個問題的意義也隨之改變。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解讀。如果,從人際關係方面來看,我們的身份會因場合、對方而有不同的定義。舉例來說,在課堂上,我是「華人移民專題研究」課的學生;是一起來上課的人之同學;而在華語課堂上,我的身份則是華語老師。不過,「我是誰」這個問題還可以擴展為族群認同,甚至族群認同。而前者需根據各國家的政策來仔細觀察。有的國家採「族群清晰政策」,國內的人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屬於哪個族群,如:越南、中國;反過來,有些國家卻採「族群模糊政策」。次政策強調的是博愛、自由平等。國內人屬於什麼教?是什麼族都不重要,如:泰國、法國。這兩種不同的政策起了兩個問題:一、身在「族群清晰政策」國家的人民是否覺得沒有被平等地對待?;二、身在「族群模糊政策」國家的人真的感覺得到政府的博愛與自由平等嗎?這兩個問題值得去探索、研究。另外,在「族群清晰政策」國家的人,若他們真的覺得被忽略、沒有被平等對待,是否能「歡族群」?。我們常聽到的是改國籍,要「歡族群」是如何改變的呢?
陳心怡、龎寶宏、唐宜楨(2015)使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立意抽樣方式,向客家青少年族群調查他們的族群認同。在訪談紀錄中,有的受訪人認為「只有一半的「血統」就可以認為自己是客家人」,也有人認為「血統至少要有四分之一,所以外婆是客家人,我就算是客家人。」,或者是「區別客家人是有客家人血統和會說客家話。」,有的人就算媽媽是客家人,可是因為對客家文化沒有傳承,所以自認為自己不是客家人。有的人覺得很模糊,覺得自己是半個客家人。由此可見,對這些受訪者來說,在自己的族群認同認知裡,「家庭」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若把一些族群相關的文化傳承下去,自己對族群認同會較為強烈。以下是我參考的文章。
參考資料:
陳心怡、龎寶宏、唐宜楨(2015)。《客家青少年族群認同研究》。聯大學報,12(2),89-104。
客家青少年族群認同研究.pdf
吳美幸 61184068I
心得筆記:
目前在現代的時代, 無論是在哪一個國家內, 都可以看見到不少人民從各國移民來的。拿台灣為例子, 在2020年台灣擁有3.4%的人口是移民者, 最多包含印尼人、越南人、菲律賓人、泰國人、和馬拉西亞人。 台灣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至少會影響到移民族的生活方式、想法、可能也影響到移民者自己的文化, 反之亦然, 移民族也會帶來新的文化,新的想法進入社會裡。 本地人與移民者兩邊選出對方最好的價值來慢慢地學習, 思想開放。 整個相互影響的關係讓社會裡擁有各式各樣的文化價值。 這種價值無法用錢來買的, 而各種文化相互交換多時間過去才能達到的。 久而久之, 在某個國家看到移民族就變成相當正常的現象了。 不過, 除了那些良好的正面之外, 移民族也同時發生了種族主義這件問題。 種族主義是一個非常老舊的題目,卻它在全世界裡仍然持續地存在, 慢慢地滲透人們的潛意識。
我曾經看過兩部電影關於種族主義這件事。 第一部叫 “The Help”, 根據一位作家Kathryn Stockett的虛構小說書,內容關於非裔美國女傭以及她們每天面臨的掙扎。第二部叫 “Hidden Figures”, 根據一位作家Margot Lee Shetterly的非虛構小說書, 內容關於三名非裔美國女性數學家在太空人約翰·格倫進入軌道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同時,他們也必須應對工作中的種族和性別歧視。以這兩部電影來說, 他們為了美國夢想而移民到美國, 希望從0努力地開始新的生活, 但人生當中被本地人岐視, 對待不平等, 等等 都是因為他們的根源。 因如此本地人阻止移民者接近他們原來來到新國家的夢想。 雖然這兩部電影的背景是在很久以前的時代了, 現在應該不會發生對於移民者造成超級困難的行為, 但是無論虛構還是非虛的故事, 種族主義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
平常我們在外面走一走, 或者是工作裡的辦公司, 或者是學校裡, 可以觀察看看周邊人們怎麼對待彼此, 尤其是本地人與移民人。 即使一個微妙的動作, 也可看到表現差異。 移民族與本地人還是有一條無形線分隔成兩邊。 在亞洲國家, 例如越南, 如果想念英語, 大家會選擇英文老師是白人, 有些黑人的母語也是英文, 他們也許教育能力還比些白人好, 卻他們的教學錄取率偏低。 他們來到別的國家生活, 還未知是否會流永遠留在那個國家落地生根, 但工作機會為了皮膚顏色而已經被分別, 這就是不太公平了。 另外一個例子, 在中國幾年前出現一個洗衣粉的廣告: 一位黑人男生被一位中國女生推入洗衣機裡面, 她到洗衣粉沖洗之後, 一位中國男生從洗衣機裡爬出來。 這種廣告那時候已經被很多人批評, 它也在國外上新聞。 另一方面, 2020年2021年為了表達對美國 [仇恨犯罪]? (hate crimes)的支持,其中一個亞洲國家, 台灣的社群媒體出現超多hashtag #StopAsianHate、 #BlackLivesMatter。來自全球各地的支持引發瞭如此強烈的運動,並提高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總而言之, 種族主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以各種形式持續存在,影響人們的生活,尤其是移民族, 需要集體努力實現平等和正義。
探討外來者對台灣飲食文化的認同
根据中华民国内政部移民署的数据,截止到112年7月份,各县市外裔和外籍配偶的人数按国籍分布,以及大陆(含港澳)配偶的总人数达到了586,538人。在这些外籍配偶中,越南人位居第一,印尼人位居第二,泰国人则排名第三。
在研究《跨越族群边界:探讨越南新住民小吃店之文化意义与文化认同》中提到,越南新住民小吃店成为了一个聚集点,吸引了许多来自越南的新住民。他们在这里可以使用共同的语言,互相交流彼此的生活近况,以减轻思乡之苦。
越南新住民已经来到台湾近三十年,然而,人们通常只关注了他们在台湾面临的歧视和教育等问题,却常常忽略了他们对台湾食品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於2010年 5 月 29 日上網的總統治國週記,以「台灣好味道、世界都知道」為題,記錄馬總統和美食家梁幼祥暢談台灣美食,馬總統從碗粿、滷肉飯等台灣小吃的美味,談到如何以舉辦台北市牛肉麵節,嘗試將台灣美食推展至國際。
台湾美食的吸引力在国际上广受认可。台湾的美食文化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闻名,成为许多国际游客前来台湾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小籠包、臭豆腐、牛肉面等台湾特色食品已经在国际上赢得了口碑,成为游客们争相品尝的美食。这些台湾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而闻名,吸引了大量食客的光临。
旅客对于台湾食品文化的接受程度通常与他们自身的文化认同和开放度有关。有些人对尝试新的口味和文化体验充满好奇心,愿意品味不同国家的美食。他们欣然接受台湾美食的独特之处,并享受着这一文化的独特体验。然而,另一些游客可能更倾向于寻找与自己国家口味相似的食物,对于台湾的特色菜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台湾的美食业已经国际化,许多餐厅提供多种口味的选项,以迎合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这种多元化有助于更广泛地吸引国际游客,使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无论是台湾传统美食还是国际化的菜肴。
最后,个体差异在外国游客对台湾美食的接受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和偏好,有些人可能会迅速爱上台湾美食,而其他人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然而,台湾的美食文化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成功,成为吸引海外游客前来台湾的一大亮点。台湾不断努力将当地美食推广至国际舞台,这有助于提升旅游业,但也需要尊重游客的不同口味和需求。
同樣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來者,對於台灣的飲食文化的接受这个现象表明,文化交流和共鸣可以是促进社会融合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外来者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新住民雙重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研究.pdf
新移民子女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雲林縣國中生爲例.pdf
論楊衒之的文化認同及其相關問題.pdf
兩岸文化認同的詭辯與兩岸關係的未來.pdf
美籍華裔生學習華語文過程之身份與文化認同研究.pdf
試論「化外人」與文化認同-以八世紀的渡唐日本人為例.pdf
現代舞與文化認同-當代臺灣原住民編舞者研究.pdf
現代化衝擊下高雄市客家族群文化認同發展及其教育省思.pdf
文化差異與文化認同:以兩所阿美族學校學生的語言認同建構為例.pdf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